?

文明風尚

當前位置:首頁 - 文明創(chuàng)建 - 文明風尚

人民網(wǎng)評:擔當使命,勇做合格的時代新人

發(fā)布時間:2018-11-02作者:來源:分享到:

一百年前,毛澤東、蔡和森在長沙發(fā)起組織“新民學會”。學會的宗旨,先是“革新學術(shù),砥礪品行,改良人心風俗”,后改為“改造中國與世界”。有立場,有抱負。作為那個世紀的“90后”,毛澤東、蔡和森肩負歷史使命,尋找救國救民之路,展現(xiàn)了彪炳史冊的奮斗風采。

“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”。置身于新時代,我們要走好新的長征路。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,就是要實現(xiàn)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、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。中國夢是國家夢、民族夢,也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。歷史是不斷向前的,要達到理想的彼岸,就要沿著我們確定的道路不斷前進。實現(xiàn)中國夢,需要我們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人民實現(xiàn)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,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之上。

青年興則國家興,青年強則國家強。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本領(lǐng)、有擔當,國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。中國夢是歷史的、現(xiàn)實的,也是未來的;是我們這一代的,更是青年一代的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?yōu)楝F(xiàn)實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(diào),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,志存高遠,腳踏實地,勇做時代的弄潮兒,在實現(xiàn)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,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。

毋庸贅言,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,每代青年群體遇到的問題不同,但都難免焦慮,這很正常。當年,習近平到陜西梁家河當知青之初,也有困惑和彷徨,有焦慮與煩惱。習近平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:“15歲來到黃土地時,我迷惘、彷徨”。但他22歲離開黃土地時,已經(jīng)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,充滿自信。究其因,7年上山下鄉(xiāng)的艱苦生活對習近平的鍛煉很大,最大的收獲有兩點:一是讓他懂得了什么叫實際,什么叫實事求是,什么叫群眾。二是培養(yǎng)了他的自信心。

更重要的是,正是在梁家河,習近平涵養(yǎng)出了強大信念:要為人民做實事!歸根結(jié)底,強烈的使命感讓習近平志存高遠,也讓他腳踏實地,在從政路上一步步堅定向前。因為勇?lián)姑?,習近平才甘心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煉,過了“跳蚤關(guān)、飲食關(guān)、生活關(guān)、勞動關(guān)、思想關(guān)”。因為勇?lián)姑?,習近平到農(nóng)村插隊后,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,先從修身開始。一物不知,深以為恥,便求知若渴。

志不強者智不達,言不行者行不果。從“以青春之我,創(chuàng)建青春國家”,到“為中華崛起而讀書”,再到“欲求中國民族的獨立解放,決不是哀告、跪求哭泣所能濟事”……革命先賢肩負使命,用奮斗定義了使命的深刻內(nèi)涵。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,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,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,才會留下充實、溫暖、持久、無悔的青春回憶?,F(xiàn)在,青春是用來奮斗的;將來,青春是用來回憶的。不辱使命,不負所托,在人生征途上做最好的自己,這就是新時代青年所應具有的氣質(zhì)和風范。

新時代,新氣象。如果說“茫茫大陸起風云,舉國昏沉豈足云”是那個年代青年的心聲,而在新時代,建立新的功業(yè)則是新青年的使命。今天,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,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,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,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。在這種時代背景中,青年一代只要擔當使命,開拓創(chuàng)新,不僅可實現(xiàn)人生出彩,也能為實現(xiàn)中國夢貢獻應有的力量。

擔當使命,勇做合格的時代新人。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,做時代新人首先要扣好人生的“扣子”,走正確的人生之路。做時代新人,就要有理想,有夢想,在中國夢的引導下,將自己的個人夢、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(yè)中。做時代新人,就要以國家富強、人民幸福為己任,胸懷理想、志存高遠,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,并為之終生奮斗。

“我衷心希望每一個青年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(shè)者和接班人,不辱時代使命,不負人民期望?!绷暯娇倳浫绱似谠S。當代青年建功立業(yè)的舞臺空前廣闊、夢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,心中有陽光,腳下有力量,為了理想能堅持、不懈怠,才能創(chuàng)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。期待我們的青年都用擔負使命,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、追逐青春理想,以青春之我、奮斗之我,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,為祖國建設(shè)添磚加瓦。

來源:人民網(wǎng)
  •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

  •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

Copyright ? 2011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.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     Designed by Minggao

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       皖I(lǐng)CP備06012118號-1         皖公網(wǎng)安備 34011102001196號

通訊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:230022